公司出品“昆味到”牌陽澄湖大閘蟹,產自陽澄湖東部上乘水域,全程由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撐。按照高品質河蟹池塘生態養殖技術規范(Q/320583 BBXY 001-2022),從蟹苗選擇、水質調控、餌料投飼、病害防控等全程高標準、嚴要求、可追溯,每一只大閘蟹都由金牌選蟹師按照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級標準層層甄選,只為提供一只昆山好蟹。具體養殖過程如下:
一、環境條件
1.養殖基地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 391)規定,建有獨立進、排水系統,設有尾水處理區域。
2.水源充足、無污染,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要求。
3.以粘壤土為主,底部淤泥層不超過10cm。
4.尾水凈化區面積占池塘面積8%以上,按功能分為三級凈化區域。其中一級凈化區采用排水溝,作為初級沉淀池,初步沉淀養殖尾水中的大顆粒有機物,溝內需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鳳眼蓮、水花生等,覆蓋面積為水面的30%~50%;二級凈化區即池塘尾水凈化池,平均水深1.5m。主要功能為承接排水溝的養殖尾水。采用U型渠模式延長凈化時間,利用生物膜載體、種草、投螺、放養濾食性魚類加強凈化效果,種草、投螺和濾食性魚類放養應符合《淡水池塘循環水健康養殖三級凈化技術操作規程》(DB32/T 3238)的規定;三級凈化區為周邊內部河道,主要承接二級凈化區來水,進行深度凈化。兩岸栽種蘆葦、蒲草、再力花等挺水植物,深水區投放螺螄、花白鰱,可放養少量青蝦。
二、池塘設施
1.池塘規格
表1 河蟹池塘規格
類型 | 面積(㎡) | 形狀 | 池深(m) | 蓄水深度(m) | 池底結構 | 坡比 |
成蟹池 | 4~13×667 | 長方形 | 1.5~1.8 | 1.2~1.5 | 平底 | 1∶2~3 |
2.護坡建造
池塘坡面平整后用土工膜覆蓋坡面,上覆一層聚氯乙烯網護坡材料,網片上下緣埋入土中,確保網片、土工膜與坡面緊貼。
3. 防逃設施
塘埂四周用鋁板作防逃設施,在池埂上以鍍鋅管作為支撐物,地面以上高50cm,埋入土中20~30cm,距池邊60cm~80cm。
4.增氧設施
每10畝池塘配備3~5Kw增氧風機以及一套延池塘走向“豐”字型布局的微孔底增氧管,管道間距3.0m;同時在水草通道安置2臺0.75Kw的水車式增氧機。
5.料臺設置
飼料臺可用金屬框架搭配網片,分別在每口池塘邊角設2~3個投飼觀測點。
三、放養前準備
1.池塘清整消毒
冬季進行池塘清整,抽干池水,凍曬約30天后清除多余淤泥,加固池埂。池塘清整后,放養前10~20天,注水10~20 cm,用生石灰75~100kg/畝消毒,將生石灰化漿后全池均勻潑灑;或干撒漂白粉35kg/畝進行消毒。
2.種植水草
1月,種植水草前1天水位降低至10cm左右。種植的水草品種有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將蟹池用網片劃分為暫養區、養殖區。1月份暫養區種植伊樂藻,株距、行距0.2m;養殖區種植伊樂藻,株距1.0~2.0m、行距2.0~3.0m;在行間播撒輪葉黑藻芽孢1.5~3.0 kg/畝,在淺灘處和蟹塘周邊拌泥撒播苦草籽0.5~1.0 kg/畝。
四、苗種放養
1.二月中旬完成蟹種放養,規格約40只/斤,未早熟、無傷殘,規格均勻、活動有力、體質健壯。放養密度約1000±200只/畝,一次放足。
2.三月初,投放螺螄100kg/畝。
3.套養青蝦和羅氏沼蝦:7月放養秋季青蝦苗,規格約6000尾/kg,放養密度3 斤/畝;6月套養羅氏沼蝦,規格約40只/斤,放養密度600尾/畝。
五、飼料投喂
1.以全價顆粒飼料為主,輔以新鮮小雜魚、螺螄等動物性飼料和玉米、豆粕等植物性飼料。
2.配合顆粒飼料質量符合《中華絨螯蟹配合飼料》(SC/T 1078)的規定;小雜魚、玉米等符合《飼料衛生標準》(GB 13708)的規定。
3.水溫達到10℃以上時開始投喂,每天投喂1次。整個飼養過程中的投食要根據水質、水溫、天氣、攝食及蛻殼等情況酌情增減;投喂時間:16:00~17:00;6~9月份,17:30-18:30;10~11月份,16:00~17:00。大閘蟹第4次蛻殼前以河蟹配合顆粒飼料為主,第4次蛻殼后至上市前以投喂絞碎的鮮魚為主,輔以玉米等植物性飼料。
4.河蟹日投喂量按3~4月為存塘蟹體重的1%左右,5~6月為3~5%;7~10月為5~10%。
六、日常生產管理
1.水位控制
3~6月水位逐步從0.5m加深至1.0m,7~8月水位控制在1.2~1.5 m,9~11月水深逐步降低至0.8~1.0 m,高溫季節及時加注新水;進水需經過80目篩絹過濾。養殖期間,草頭保持在水面下,暴雨天氣前適當降低水位。
2.水質調控
水質要做到“清、新、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50cm,水質指標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的規定。4月開始依據天氣情況開啟增氧設備,每天下午開機2~3小時,陰雨、悶熱天氣應連續開機。保持池塘溶解氧不低于5.0mg/L。定期檢測水質,透明度保持在30~50cm左右,pH7.5~8.5、氨氮≤0.2mg/L、亞硝酸鹽≤0.1mg/L。3~5月份施用EM菌發酵有機肥或氨基酸肥水膏,防控青苔;養殖中后期每10~15天使用一次微生態制劑,如光合細菌、EM菌、芽孢桿菌等。
3.水草管理
水草覆蓋率以60%左右為宜,過多時須及時撈出,并作堆肥等無害化處理;依據水草長勢,潑灑固根肥和葉肥;視水草長勢,割除過密的草頭及部分區域的水草,防止水草出現連片瘋長,影響水體交換和水體缺氧;高溫季節保持水草在水位下10~15cm,同時搭配少量浮萍起到遮陰降溫凈水作用;后期水草缺乏時可適當補充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4.巡塘管理
早晚各巡塘一次,觀察水質變化,檢查河蟹的活動、蛻殼、攝食等情況,檢修養殖設施,觀察并驅除敵害。發現蛻殼及時拌餌或潑灑補鈣產品,促進河蟹蛻殼。
5.生產記錄
建立日常養殖生產檔案。
七、疾病防治
1.預防措施
堅持以生態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的預防方法,做到生態調節與科學用藥相結合,提高河蟹的免疫力,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
2.疾病治療
發現病蟹、死蟹及時撈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通過專業技術人員檢查病因,確定治療方案、對癥下藥。用藥符合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2020年1號》、《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2020年2號》的規定。
八、捕撈
1.檢查防逃設施
9月初,檢查防逃設施并維修受損部分。
2.捕撈
9 月下旬開始河蟹捕撈,在池塘中設置地籠進行誘捕,也可在池埂上捕捉,最后干塘起捕。
九、水草處理及尾水排放
河蟹的捕撈結束后,排干池水,并對尾水排放進行監測,監測點設在尾水排放口;將水草集中撈出堆肥。養殖尾水排放符合《 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2/ 4043)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