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腳癢,蟹黃肥
無腸公子最惹味
古往今來
百姓愛蟹
名人大家亦如此
多少文人墨客
曾用華麗藻贊美它的美味
劉承勛——酷愛蟹黃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漢朝,開國皇帝劉知遠的侄子劉承勛,每當皇帝叔叔擺宴席時,只要有螃蟹他就會挑那種圓殼螃蟹撬開后吃蟹黃,有人就問他你為啥只吃蟹黃呢?蟹鉗吃起來不是更可口嗎?“十萬只蟹鉗也抵不過一只蟹黃”。正是這句話讓蟹黃走紅了,劉承勛也因此得了個外號“黃大”。
畢卓——“尷尬”的“蟹神”
要說愛蟹,就不得不提一下被封為“蟹神”的東晉美食家——畢卓。他嗜好喝酒和吃蟹,一手持蟹鰲,一手持酒杯。有一次畢卓吃蟹無酒,居然跑到鄰居家偷剛剛釀造的酒,被抓了,鬧了笑話。這個“畢卓盜酒”的尷尬事跡也就流傳了下來,就連大畫家齊白石都以這段典故創作了不少副《畢卓盜酒》。
李漁——吃蟹“達人”
明代的李漁也是吃蟹名人,據說他一口氣能吃二三十只螃蟹,以致于對他造成了不小的經濟危機,夏季一開始他就勒緊褲腰帶不敢花錢,就是為了等蟹最肥美的秋季到來,并把這筆錢稱為“買命錢”。他還把身邊不少事物統統與蟹聯系起來,秋季不叫秋季了,叫“蟹秋”,伺候他吃飯的丫鬟叫“蟹奴”,他還要制作“蟹釀”和“蟹槽”,以便冬天的時候可以吃醉螃蟹。
賈思勰——烹蟹的一把好手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對蟹的吃法大談特談,有蒸、炸、面拖、酒醉等各種做法,還有用糖和鹽腌制的“藏蟹法”。這其實就是后代的糖蟹。而且賈思勰還特別提到,吃這螃蟹要蘸生姜末和醋,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吃螃蟹依舊還是用這樣的佐料。
李瑞清——畫蟹充饑
清末民初的大畫家李瑞清,嗜蟹如命,且食量驚人,菜館里的食客常為之瞠目結舌。某年秋天,時近重陽,李因無錢買蟹,便畫了100幅蟹圖,聊以解饞。此事被其友馮秋白知道后,馮特購陽澄湖大閘蟹3筐,意欲換百蟹圖中的一幅。誰知李瑞清見蟹流涎,急不可待,馬上呼人拿到廚房烹飪,以便下酒。高興之余,竟把100幅蟹圖全部贈給馮秋白,令馮喜出望外。從此,李瑞清便有了“李百蟹”的綽號,留傳至今。
張岱——最會吃螃蟹的男人
清代散文家張岱對螃蟹的吃法很有研究。每到十月,他便與友人兄弟輩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只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張岱認為“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具全者,為蚶,為河蟹。為造福廣大吃貨,他還寫下了《食蟹》一文,總結吃蟹經驗。
陸龜年——最狠的吃蟹人
重病在身也要拼死食蟹,是不是夠拼?唐代詩人陸龜年就是這樣的“狠”角色。在病中念念不忘螃蟹,為求一口美味,敢以性命相賭。他在詩中曾言:“藥杯應阻蟹螯香,卻乞江邊采捕郎”。一代大詩人為一蟹乞求江邊的采捕郎,果然是吃貨中的戰斗機。(溫馨提示:愛蟹的朋友們,千萬不可以向他學習~)
就連名人也會為鮮美的大閘蟹折腰,那么問題來了:
吃蟹到底什么時候最佳呢?
自陽澄湖開湖之后,陽澄湖大閘蟹就開始火爆上市啦!但是你知道么?吃陽澄湖大閘蟹最講究時節,寒露過后,才是吃蟹的最佳時節!這個時候的大閘蟹才是真正的肥美可口!
公蟹,一肚子蟹膏晶瑩飽滿,蒸熟之后,就好似那羊脂美玉,一口咬下去鮮甜的蟹肉,軟香的蟹膏,把唇齒間填滿,人間至味霸道襲來~
母蟹,解開捆綁的繩子,趁著剛蒸的熱乎氣掰開來,那蟹黃還是流心的,豐腴又飽滿的一團油脂慢慢滑落,直到接觸到空氣中的涼意,才會凝固下來,閃著動人得光澤。